△南齐书(梁萧子显)
《南齐书》、《高帝纪》,《梁书》、《武帝纪》,皆载系出萧何,何子郑定侯延,延后五世为望之,小颜《汉书》注已纠其妄,其伪撰固不待言。惟两纪载自何至整凡二十世,名位皆同(惟第十二世吴郡太守永,梁书作冰,盖字形相似而误。)而《齐书》云:整生即丘令傍,伤生辅国参军乐子,乐子生皇考承之,字嗣伯(后追尊曰宣皇帝。)《粱书》云:整生济阴太守结,镑生州治中副子,副子生南台治书道赐,道赐生皂考顺之,齐高帝族弟也。(后追尊曰太祖文皇帝。)是齐梁分支于淮阴令整。按其名字,傍铐为同父兄弟,乐子副子为从父兄弟,承之道赐为从祖兄弟。而齐高帝名道成,其兄名道度道生,不应与其族父同以道字系名,疑《梁书》叙世系,于副子下脱去一代,其人亦当以之字系名。而道赐与齐高帝为族兄弟,则顺之乃高帝族子也。疑史文既脱,而后人妄改子字为弟以实之耳。至之字系名,六朝祖孙数世累见者多有,当时习俗,固不拘也。
同治壬申(一八七二年)十月初四日
《南齐书》、《孝义》、《吴达之传》云:河南辛普明,侨居会稽,自少与兄同处一帐。兄亡,以帐施灵座。夏月多蚊,普明不以露寝见色。兄将葬,邻人嘉其义,赙助甚多。普明初受,后皆反之,赠者甚怪。普明曰:本以兄墓不周,故不逆来意,今何忍亡者余物以为家财。此事吾乡府县志流寓者皆失载。又《韩灵敏传》云:诸暨东湾里屠氏女,父失明,母痼疾,亲戚相弃,乡里不容。女移父母远住苎萝,昼樵采夜纺绩以供养。父母卒,亲营殡葬,守坟墓不肯嫁。此足为苎萝生色,府志列女虽已采之,而徵苎萝故事者,但知西子,不知屠女。
南齐沛国刘子()子瑚(琏)兄弟,立身行事,足为六朝第一流,汉儒之笃实,宋儒之谨严,皆不是过。惜皆历事宋齐,陷二臣之律,二君非慕荣进,子尤无宦情,屡次辞官,难进易退,而当时不以此为嫌,使无宋儒大声疾呼,严其限断,在三之节,克守者稀矣。二刘若生宋元以后,两廉俎豆,不当首及之哉。女不以醮二夫为耻,士不以易姓为非,此古人之所难,今人之所易也。
十月初五日
《南齐书》、《陆澄传》,澄领国子博士,时国学置郑王《易》、杜服《春秋》、何氏《公羊》、麋氏《梁》、郑玄《孝经》。案下澄与王俭书,谓晋太兴四年,太常荀崧请置《周易》郑注,博士太元立王肃易,元嘉建学之始,玄弼两立,逮颜延之为祭酒,黜郑置王,是其时国学已不立郑《易》,郑王《易》,当作王弼《易》。王西庄谓置上当有一议字者,非也。澄明言太元取服虔《左氏》,兼取贾逵经,今留服而去贾;太元有《梁》麋信注,颜益以范甯,麋犹如故,是诸家已早置矣。
独乃豚之俗字,始于六朝,《玉篇》尚无此字,《广韵》始收之豚下。《南齐书》、《江柘传》江夏王实元妃索煮沌,刘喧曰:旦己煮鹅,不烦复此。今《南齐书》、《南史》各本皆误作肫,晋宋诸书《南北史世说》屡见独字。
陆澄与王俭书,极言王弼《易》注之非。其下云,《左氏》太元取服虔而兼取贾逵经,服传无经,虽在注中而传又有无经者故也,今留服而去贾,则经有所阙。案杜预注《传》、王弼注《易》,俱是晚出,并贵后生,杜之异古,未如王之夺实,祖述前儒,特举其逢。又《释例》之作,所引惟深。(王西庄谓此下有脱文是也。)是澄意本欲兼立贾氏,又以杜之注《左传》特较胜王之注《易》,虽意谓可立,非以为胜贾也。又云《梁》、《太元》旧有麋信注,颜益以范甯,麋犹如故。尝谓《梁》劣《公羊》,为注者又不尽善,恐不足两立,必谓范善,便当除麋。是澄虽不云范胜于麋,而意在去麋也。俭答书谓元凯注传,超迈前儒,若不列学官,(案此下当有春秋二字。)其可废矣。贾氏注经,世所罕习,《梁》小书,无俟两注,存麋略范,率由旧式。是俭意并不与澄同,而下云凡此诸义,并同雅论,盖以《左传》立杜氏,《梁》止立一家,大略如澄议耳。
光绪丁丑(一八七七)十二月初七日
读《南齐书》、《高逸》、《孝义传》。余最喜读南北朝时两流之传,以其际暴君接踵,乱臣代出,天地睢刺,非此则人道几乎熄也。然诸史隐逸传中,亦鲜全节,萧齐世促,完美尤难。而褚伯玉臧荣绪刘纠庾易宗测诸人,绝意人寰,嚼然云表。臧刘两子,实兼孝义。荣绪母丧之后,著适寝论,埽洒堂宇,置筵设席,朔望拜荐甘珍。灵预亡之后,逢外祖忌日,生徒辍讲,闭门垂泣,(此事不载纠传中,且梁书孝义韩怀明传。)此二事可以补礼经之未及,垂永感之恒规,正不独庚子陈经,著尊圣之盛典;云香导磬,想精梵之高踪耳。
光绪辛巳(一八八一)十一月二十九日
△梁书(唐姚思廉)
阅《南史》、《隐逸文学传》并校《梁书》、《文学处士传》。刘孝标之答刘沼,刘侯既重有斯难云云,乃答书之序,非书也。自《文选》误收入书类,题为《追答刘沼书》,沿谙至今。考《梁书》、《文学》、《刘峻传》,明云峻乃为书以序之曰,以下所载之文,悉与《文选》同。《南史》、《峻传》削去其文,但云峻乃为书以序其事,皆不误也。文中绝无答书之语,而人莫之察,可见读书细心之难。
光绪戊寅(一八七八)十月二十四日
△陈书(唐姚思廉)
阅姚氏《陈书》。八书中以此及《北周书》为最下。盖思廉颇拙于文,《梁书》多因其父,经历两世,纂集既详,论议亦美,《陈书》则殊帅帅,且一意主简,事迹多缺。北周制度文章,多拟古昔,德又志浮美,颇刊绮辞,而综窍未精,甄审失当,又篇简残缺,尤甚他书。然《南北史》多以一家合传,意重谱系,致代不分,先后失序,故八书必不可少。而八书中尤要者,宋隋两书;次则《魏书》、《南齐书》、《梁书》。盖五书皆详赡有体例,符玺刊落较多也。自明季李映碧、近时童石堂,皆以八书注《南北史》,虽取便披览,终未允当。窃谓本纪宜用《南北史》,列传宜用八书而去其重复,平其限断,除其内外之辞,正其逆顺之迹,更以彼此互相校注。志则用《隋书》中《五代史志》,而注以宋魏南齐诸志,庶为尽善矣。
同治丙寅(一八六六)八月初五日
△魏书(北齐魏收)
阅《魏书》、《儒林》、《逸士》、《外戚》、《列女》传。魏世诸儒,谨守师授,尚有两汉遣风,不似江左六朝,浮华相扇,然多失之固陋。张普惠引经据义,议论侃侃,虽不入《儒林》,其所学所守,魏世一人而已。
夜读《魏书》李谧《明堂论》(见逸士传。其驳考工记一堂五室之制为狭小不容,近儒亦多疑之。惟江艮庭谓其误会九筵七筵为咳堂基之四周,而不知是言一面之修广是也。)张渊《观象赋》(见术艺传,赋有注,盖自注也。与隋李播天文大象赋可以参看。大象赋亦有注,或云李台,或云毕怀亮,或云李淳风,或云苗为。孙渊如据孙之绿手写本刻入续古文苑,顾千里为之校勘,而未及张赋,岂偶忘欤。)
同治甲戌(一八七四)二月初八日
东汉以后,举士者大率孝廉秀才两途,孝廉犹唐之明经,秀才犹唐之进士,故孝策经学,秀策文艺。世尚渐偏,以文为重,南北朝遂积重秀才。《魏书》、《邢峦传》,有司奏策秀孝,诏曰,秀孝殊问,经权异策,邢峦才清,可令策秀。《北齐书》、《李广传》,广求举秀才,州郡以广经儒,虑其不娴文辞难之。《刘昼传》,昼举秀才,对策不中,自恨无文藻,乃专意为文。《文选》所载啸齐王融永明九年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梁任防天监三年策秀才文,皆务尚华藻。北齐《文苑传》所载樊逊秀才对策,文极赡丽,沿至隋时,杜正伦一家三秀才,甚为当时称美。至于庸世,遂无人应举而进士始为极选矣。
光绪丁丑(一八七七)二月十六日
《魏书序传》云,汉初魏无知封高雇候,子均,均子恢,恢子彦。彦子歆,字子胡,成帝世位终钜鹿太守,仍家焉。歆子悦,字处德,性沈厚有度量,宣成公赵国李孝伯以女妻焉,位济阴太守。子子建,字敬忠,即收之父也。《北史》同,而无成帝世及仍家焉六字。案歆为无知之元孙,则成帝为汉成帝无疑,以上承汉初言之,故不别出汉字也。而歆子悦为李孝伯胥,则已在元魏太武文成之世,虽至愚者述其家世,必不致荒谬若此。考《北齐书》、《魏收传》云,曾祖缉祖韶父子建,缉韶名与《魏书》、《北史》不同。盖《魏书》中有脱文甚多,悦与于建当相隔十余世,为孝伯者乃韶而非悦。《魏书》此卷及《北齐书》、《魏收传》本皆已亡,后人取《北史》、《魏收传》前半以补《魏书》,后半以补《北齐》,故书分三史,文字悉同;而《北史》此传本取收之自序,宋人补缀《北齐书》时,《北史》尚完,故得知缉韶之名,今本《北史》亦脱,遂无可考正矣。
《魏书》卷三十六《李顺传》,后附《李同轨传》,其文悉同《北史》附其兄《李义深传》,又《北齐书》、《李元忠传》后附其宗人愍字魔怜,以豪桀起兵,屡立战功,至骠骑将军大都督东荆州刺史,封侨国侯,加散骑常侍。天平二年卒,赠使持节定殷二州军事,定州刺史。又元忠族叔景遣,亦以任侠闻,与元忠同举兵于西山,官至使持节大都督车骑将军昌平郡公,天平初为颍州刺史,被害,赠侍中大将军开府都督殷瀛二州军事,殷州刺史,子伽林袭。二人建竖卓然,愍之为南荆州,战绩尤伟,而《北史》皆失载。《北史》卷三十三叙赵郡李氏宗派枝叶,甚为繁碎,乃独遗此二人,《魏书》亦不载,皆失检之甚。
光绪戊寅(一八七八)二月二十日
《魏书》、《皇后传》,孝文昭皇后高氏传,肃宗诏曰:文昭皇太后德协坤仪,美符文姒,作合高祖,实诞英圣。而夙世沦晖,孤茔弗拊,先帝孝感自衷,迁奉未遂,永言哀恨,义结幽明。废吕尊薄,礼伸汉代。又诏曰:文昭皇太后尊配高祖,拊庙定号,促令迁奉,自终及始,太后当主,可更上尊号称太皇太后,以同汉晋之典,正姑妇之礼。案此节情事,颇不明皙。礼伸汉代下当有脱文。高后为孝文昭仪,生世宗及广平王怀而暴薨,或云冯昭仪所贼,冯昭仪即幽皇后也。孝文追谧高后为文昭贵人。世宗践阼,追尊配飨,即葬所起陵,号终宁陵,而幽后母养世宗,颇尽慈爱,后以淫乱厌诅,孝文遣诏赐死,然未尝显废,仍以后礼葬孝文长陵茔内。至此盖黜幽后配庙而以高后独配,故援汉光武废吕尊薄之文,其下当述黜幽后及高后改葬之事。又诏曰之上,当有灵太后自为丧主等语。《魏书》及《北史》、《灵皇后传》云:改葬文昭高后,太后不欲令萧宗主事,乃自为丧主,出至终甯陵,亲行奠遣,至于讫事,皆自主焉,即此诏所云自终及始,太后当主也。以太后为主,故更尊称太皇太后,以正姑妇之礼。其下云迁灵榇于长陵兆西北六十步,盖高后先葬洛城西长陵东南,而去陵实远,至是始为拊葬孝文。故诏云先帝迁奉未遂,以此为成世宗之志也。惟上文已言世宗践阼,追尊配飨,而此诏仍有拊庙定号之文,疑世宗时止追尊后号,而拊庙尚止幽后。盖自唐以前,庙皆一帝一后配,至唐明皇始以所生母昭成后并配,为失礼之始耳。《魏书》、《礼志》无明文,然熙平二年太常少卿元端奏云,圣朝以太祖道武皇帝配圆丘,道穆皇后刘氏配方泽,太宗明元皇帝配上帝,明密皇后杜氏配地只,则郊社之配,止一帝一后,可以推之宗庙矣。(北史后妃传删去二诏,其叙事因两太后字相涉亦脱去数字,致更不可通,别见余北史札记中。)
三月十二日
校《魏书》刁雍王慧龙等传一卷,兼校《北史》、《宋书》、《晋书》。慧龙之为太原王愉孙,盖无可疑。观其生一男一女,遂绝房室,布衣蔬食,不参吉事,且作《祭伍子胥文》以寄意,及临砌乞葬河内之言,此岂假托贵门一时苟且者。乃魏收系之曰,自云太原晋阳人,既为其元孙松年所诉,复激怒时主,鞭配松年。今传中有云鲁宗之子轨归国,云慧龙是王愉家竖僧彬所通生,盖又松年被罪后诬加之词。其前既云慧龙与僧彬北诣襄阳,鲁宗之资给慧龙,送之渡江,假使非真,何以资送?其后又云慧龙卒后,吏人将士,于墓所起佛寺,图慧龙及僧彬象赞之,前后矛盾,不符已甚,其为丑诋无稽可知。夫以慧龙志节如斯,而任情污蠛,收之秽史,诚可恶也。《北史》尽削此等语,可称卓识。至《晋书》、《王愉传》,后但云子孙十余人,皆伏法,不载姓名。其后有愉子绥传,云拜荆州刺史,坐父愉事与弟纳并被诛,而慧龙父散骑侍郎缉之名不见。又愉传言愉之诛以潜结司州刺史温详谋作乱,而《宋书》、《武帝纪》言绥以高祖起自布衣,甚相凌忽,又以桓氏甥,有自疑之志,遂被诛。又王谌谓其兄谧亦曰王驹无罪而诛,此是翦除胜己,以绝人望,驹,愉小字也。是潜结谋乱之言,亦刘裕所诬,非其实事,此皆《晋书》之疏也。(安帝纪亦止言刘裕诛王愉王绥等,不云愉等谋乱。)
光绪辛巳(一八八一)十一月十二日
校《魏书》、《敦煌宣公李实家传》一卷,兼校《北史》。魏世陇西李氏人才,实胜赵郡,而魏伯起作史时,赵部之希宗为齐文宣后父,故于赵郡多为佳传。其论有曰宗族扶疏,人位盛显,李虽旧族,其世唯新,赞美之如此。陇西以为魏孝庄帝外戚或与义,邕又豫诛尔朱荣之谋,高氏藉荣而起,《魏书》于荣多恕辞,伯起揣摹时旨,又素为神所轻,故于陇西诸传,多致不满。其传末云,李氏自初入魏,人位兼举,因冲宠遇,遂为当世盛门,而仁义吉凶,情礼浅薄,棋功之服,殆无惨容,相视窘乏,不加拯济,识者以此贬之。而于承传言其以爵让弟茂,于产之传言其抚训诸弟,爱友笃至,皆互相矛盾,此其信口抑扬,所以为秽史也。冲之名德宗臣,而讥其见宠文明太后;或之忠勇奋发,而诋为轻薄无行;(见外戚传。)故《通鉴》皆不取之。神学行风流,当官守正,人伦归重,魏世一人,而讥其典选无称,不持检度,亵狎少年,求婚相阅,其卒也但载赠官而不举其谧,(神儁官至侍中骠骑大将军仪回三司开国公赠都督三州军事左仆射司徒公,必非无谥者。)皆有意贬之。
十一月十三日
校《魏书》房伯玉崇吉士达景伯景无景远传及罗结伊钹苟颓薛虎子等传一卷。房景先《五经疑问》十四篇,虽颇浅近,亦有意理;薛虎子徐州所上屯田减赋二疏,甚切边计,《北史》概芟之,非也。
十一月十九日
校《魏书》韦阆韦珍苏湛杜铨裴骏裴修裴宣辛绍先辛祥辛少雍辛穆辛子馥柳崇等传一卷,窦瑾许彦李欣传一卷,卢玄卢度世卢渊卢义僖家传一卷,兼校《北史》。读卢氏家传云,房崇吉母傅氏,度世继外祖母兄之子妇也;兖州刺史申纂妻贾氏,崇吉之姑女也;皆亡破军途,老病憔悴,而度世推计中表,致其恭(北史作供,窃意恭恤乃敬恤之谓。)恤。每觐见傅氏,跪问起居,随时奉送衣被食物,亦存赈(当作振,此据北史,魏书更误作贩。)贾氏,供其服膳。青州既陷,诸崔坠落,多所收赎。及渊昶等,并循父风,远亲疏属,叙为尊行长者,莫不毕拜致敬,闰门之礼,为世所推,谦退简约,不与世竞。父母亡后,同居共财,自祖至孙,家内百口。在洛时有饥年,无以自瞻,然尊卑怡穆,丰俭同之。亲从昆弟,常旦省谒诸父,出坐别室,至暮乃入。朝府之外,不妄交游,其相勖以礼如此。渊兄弟亡,及道将卒后,家风衰损,子孙多非法,帷薄混秽,为论者所鄙。往复其言,为之三叹。国无常治,家无恒理,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象贤之堂,构绍之甚难,不肖之箕裘,坠之甚易,如汉之万石,梁之马蕃,唐之花树,皆不数传而陨。房杜辛勤作门户,一世而败;柳氏家法,乃育贼璨。是以达人哲士,檩檩毕生,整暗室之衣冠,戒惰容于妻子,片言无苟,小节必矜,凡以观法子孙,导迎善气,观卢氏之所为尊行者,疏亲必拜,遭乱者敬礼无愆,长者家风,诚可尚也,以之式俗,百世当原。而伯起必备著不才,发扬中苒,可谓闻善若惊,闻恶若崩者矣,小人不乐成人之美,所以为秽史也。
十一月廿一日
校《魏书》、《高允传》一卷,李灵崔鉴两家传一卷。高传汲本误字最多,宋本颇足缇正。高允《徵士颂》有云祖根运会,克光厥猷,仰缘朝恩,俯因德友,功虽后建,禄实先受,班同旧臣,位并群后。以猷读上声,与友受后为韵。
十一月廿四日
校《魏书》尉元慕容白曜传一卷。白曜功高死,本传载其被诛事甚略,幸有太和中成淹追理一表,稍著其坐狱之由,词气抑扬,文采甚壮,魏代之佳疏也,《北史》芟之,非是。又校韩茂皮豹子皮喜传。
十一月廿五日
校《魏书》封敕文吕罗汉孔伯恭传,又赵逸胡方回胡叟宋繇张湛传。读《胡叟传》,觉箕颍风流,去人不远,然其人宜入之隐逸,(魏书作逸士。)虽赐散勋散爵,未尝一日仕。魏收以其与赵逸等俱自它国来,遂以同传,然叟未尝受姚氏及沮渠氏官也。密云岩邑,有此寓公,黍谷鲍邱,肢怀芳躅。
十一月廿六日
校《魏书》宗钦段承根阚る刘晒赵柔索敞阴仲达等传。宗钦赠高允诗云,味老思冲,肮易体复,以《复卦》之复读去声,与茂秀宙为韵。段承根赠李宝诗云,衢交问鼎,路盈访强,强即玺字,玺本从土作玺,《说文》入土部,此诗读作弥,与缅践为韵,皆可以徵古音。刘晒(北史称其字延明,避唐世祖讳。)《传》云,李焉好尚文典,书史穿落者,亲自补治;又云沮渠蒙逊令晒专管注记,筑陆沈馆于西苑,躬往礼焉。《赵逸传》云神三年三月上巳,世祖幸白虎殿,命百寮赋诗,逸制诗序。《胡方回传》云为赫连屈丐(即夏世祖勃勃。)统万城铭她祠碑诸文,颇行于世。皆可想见霸朝文事斐然之美,立国一隅,必有与也。《赵柔传》云,陇西王源贺采佛经幽旨,作《祗洌ǐ舍图偈》六卷,柔为之注解,亦足见秃发家风,文采照人。补治书史事,蒙逊筑陆沈馆事,《晋书载记》及《十六国春秋》皆失采。方回为统万城铭事,《载记》以为其父义周所作。魏太武上巳赋诗,又《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亦载玄盛居酒泉,上巳日议于曲水,命群寮赋诗而亲为之序;此两事《月令辑要》俱未及收。
十一月廿七日
夜偶校《魏书》及《北史》、《帝纪》。两书于三公、三师多书拜而略罢,如孝文时,太傅新兴公丕之贬黜,皆不见于纪;然奉传虽言还为平城百姓,而于其卒仍书薨,且有谥,止罢官而不黜其爵也。
光绪乙酉(一八八五)十一月十一日
△北齐书(唐李百药)
《北齐书邢劭传》,除卫将军国子祭酒,以亲老还乡,了母忧哀毁遇礼。其下曰,后杨惜与魏收及劭,请置学及修立明堂,奏曰云云,至灵太后令曰,配飨大礼,为国之本,比以戎马在郊,未遑修缮,今四表晏甯,当敕有司别议经始。此一段文字,近儒钱竹汀氏考正,以为《李崇传》中事,误入于此。李百乐此传已亡,后人以《北史》补入,而《北史》劭传与崇传连,不知何时错杂耳。案钱说甚精。崇此奏明载《魏书》本传,灵太后令曰云云,文亦悉同。《北史》劭传魏收作魏元义,又载灵太后令,以后复有除中书监至迁尚书令加侍中一段,则《北齐书》所无,此皆崇之官,劭传此奏在孝武太昌之后,安得尚有灵太后?盖取《北史》补《北齐书》者,觉其时不应有元义,乃将元义二字改作收而忘灵太后三字,又觉其官与后文叙劭之官不合,故又去此数行。惟《北史》载其奏自二黉两学盛自虞殷起,故其上止称请置学奏,此书则自世室明堂显于周夏起,与崇传所奏悉同,又似反据《魏书》增入。且崇传所奏是崇一人所上,并不连元义等名,此皆不可解者。总之以此书劭传言之,自哀毁过礼以下,当云后累迁太常卿中书监摄国子祭酒云云,以至授特进卒,则劭之本末也。而自杨倍与魏收句起直至别议经始句,悉当削去。至劭之尝被疏出及卒于何时,皆未详载。据《魏收传》,称收于温子升邢劭稍为后进,劭既被疏出,子升以罪幽死,收遂大被任用。《许传称》同郡邢劭为中书监,德望甚高,与劭竞中正,遂冯附宋钦道,出劭为刺史,此传所不可阙者也。
《北齐书》、《儒林传》序甚佳,其叙述源流时俗兴废,言详恬简,不可不渎。其《文苑传序》亦甚详。高齐累世淫凶酷暴,所不忍言,而其待民颇宽,又知重儒爱士,縻以好爵,一时横经挥翰之流,类能引置讲帷,擢居文馆,其隐退者,亦得雍容弦诵,优养林泉,故两传中人物亦颇可观,所当憎而知其善也。
光绪丁丑(一八七七)二月初十日
《北齐书》、《王传》,尝诣晋祠赋诗曰:日落应归去,鱼鸟见留连。明日,虑思道谓唏曰:昨被召已朱颜,得无以鱼鸟致怪?《北史》同。百药书此卷本已亡,后人即以延寿书补之。己朱颜者谓已醉也,明北监本改朱为来,改颜为颇,以来字属上语,盖不解朱颜二字之义也。《太平广记》卷二百四十七《诙谐门》引《谈薮》正作朱颜,今若改之,则语妙全失。北监本多妄改,往往如此,而官本误因之。
《北齐书》、《文苑传》序述后主时开文林馆引文学之士待诏者诸人姓名官位而下,系之云待诏文林,亦是一时盛事,故存录其姓名。又《阳休之传》载周武平齐,徵吏部尚书袁聿修等十八人,今随驾赴长安,后卢思道有所撰录,止云休之与孝贞思道同被召者,是其诬妄焉。焉百药所以备载此两次姓名者,以其父德林皆与其列,借以夸恩遇,而入周一事,尤为其父出处所关,以见事由特徵,非同腼冒,故深辩思道之诬罔。《北史》、《文苑传》、《序》及休之传皆据以为本,而去待诏文林三语及后虑思道云云,盖未明百药本意。然思道诬罔之事与休之本传无涉,且百药语亦未必可信,待诏文林云云,则去之为非。
魏自孝武入关,以东魏为伪,以高氏为贼臣。其后洋又先篡而纬终灭于周,以为俘虏。隋承周,唐承隋,则高氏之为贼为僭伪益著。乃唐初称之为北齐,为之修史与魏周并者,何也?盖以李百药之父德林,薛收之父道衡,颜师古之祖之推,皆尝仕齐,颇被任遇。温大雅彦博之父君悠,亦尝为文林馆学士。高士廉之祖岳为齐清河王,士廉既功臣国戚,大雅兄弟任用百药等,皆久综文史之职,故协力跻之,列于帝统,而高氏穷凶极暴,颇知崇尚文学,优容儒士,遂得久假不归。此以知修史诸臣,出于私心,而有国者不可不重文士,所以藉其力者,非浅也。
光绪戊寅(一八七八)二月十四日
《北齐书》、《杜弼传》,显祖尝问弼云,治国当用何人?对曰:鲜卑车马客,会须用中国人。显祖以为此言讥我。盖高欢当日虽目尔朱为胡,而实自附其类,故所任用如库狄干、贺拔允、万俟普、万俟洛父子、可朱浑道元、破六韩常、莫多娄贷文、库狄迥洛、库狄盛、斛律羌举、斛律金、侯莫陈相、叱列杀鬼、步大汗萨、薛孤延、呼延族、乞伏贵和、乞伏令和兄弟、贺拔仁、尉标、尉相贵父子、尉长命、綦连猛,皆匈奴部族,非中国所有姓氏也。
《北齐书》、《赵彦深传》,彦深子仲将,善草隶,虽与弟书,书字楷正,云草不可解,若施之于人,即似相轻易,与当家十卑幼,又恐其疑。所在宜尔,是以必须隶笔。案此称楷为隶,亦是今真书即古隶书之明证。(北齐彦深传已亡,此小即北史文。)
《北齐书》、《慕容俨传》,俨镇郢城,为梁所围,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祷,于是顺士卒之心,相宰祈请,冀获其佑。案此为城隍祠见史籍之始,而以为俗号,则唐初犹等之淫祀,至唐末始盛行。朱梁时吾越遂有墙隍(朱温避其机茂诚嫌名,改城为墙。)祠碑矣。(此条困学纪闻己言之。)
《北齐书》、《元孝友传》云,祖魏太武皇帝,兄临淮王谭,无子,令孝友袭爵。案《魏书》太武子临淮宣王谭,传子懿王提,孙康王昌,曾孙文穆王或,或无子,以弟孝友袭爵,是孝友为谭之曾孙,于太武为高祖,无子者乃或而非谭也。北齐此传已亡,后人取《北史》补之,而《北史》本系谭为传,其世次悉同《魏书》,乃妄加割截,颠倒错缪,可笑如此。
二月二十日
《北齐书》、《显祖纪》,天保十年五月,诛始平公元世、东平公元景式等二十五家,《北史》同,而《彭城王韶传》作元世哲元景武。《北齐书》、《元韶传》同。(百药书此传已亡,后人即取北史补。)考《魏书》、《任城王云传》,云有孙世哲,为高平县侯嵩之子,尚书令世之弟,武定中为吏部郎,未尝封始平公。而韶传又云,世哲从弟黄头。考《魏书章武王太洛传》,太洛嗣子彬,彬子融,融于景哲,皆世传国爵。景哲弟朗,即后废帝,朗子黄头,其群从无名世哲,亦无封始平者。惟《彭城王勰传》,言劭弟子正,庄帝即位封始平王,子钦字世道袭,齐受禅,爵例降。且《北史》讳世字,不应去哲存址。(今北史中所有世字,皆宋以后校书者所改窜。)疑此及《北齐书》皆有脱误,《北齐书》成于太宗时,不避世字名字。至景式则为东平王略之子,袭封武定中北广乎太守,齐受禅,爵例降,见《魏书》略传,作武者误也。黄头袭封安定王,(朗为高欢所立,魏书称中兴主,被废后孝武封为安定王,旋被杀。)改封安平王,齐受禅,爵例降。《北史》于诸王子孙名多不见,偶然杂出,不知其为何人矣。又《魏书》、《出帝》(即孝武帝。)《纪》,太昌元年九月,前废帝子渤海王子恕改封沛郡王,前废帝即节闵帝也。《前废帝纪》普泰元年九月,封皇子子恕为渤海王,至此改封,以后亦不知所终。而《魏书》、《广陵惠王羽传》后叙子姓亦不及子恕。(节闵即羽之子。)钱竹汀氏谓魏书于宗室子姓,遗落甚多。余谓收书本已多阙,未必其旧如此,惟其成书当高洋大诛元氏之时,灭绝者十之九,仅有存者,微弱已甚,诸房谱牒,搜访不全;又意媚高氏,复党尔朱,故于元氏诸王,多加丑诋。即以临淮王或之名德,中山王熙之雅望,章武王融之死节,亦俱致贬辞,此其所以为秽史也。
三月十二日
△周书(唐令狐德)
《周书》、《宇文恺传》,议明堂引汉制云,元始四年八月起明堂辟雍长安城南,门制度如仪,一殿,垣四面门,八观,水外周,堤壤高,四方和会,筑作三旬。案汉武帝元封二年,从公玉带所上黄帝明堂图,立明堂汶水上,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通水,水圜宫墙,其后元始立于长安者,考《汉书》、《平帝纪》《郊祀志》、《王莽传》、《续汉书》、《祭祀志》及《三辅黄图》、《水经注》李好文《长安志》诸书,皆不详其制。恺言未知所本。八观是每门有两观,然古天子诸侯,惟雉门有观,明堂虽为创制,不应四面皆立之,二字恐有误。又《黄图》言长安明堂亦汉武所立,元始更修崇之,则《武帝纪》并无立长安明堂事。考《纪》屡言幸太山,祀明堂,配以高帝景帝,则京师无明堂可知。《旧唐书》、《礼仪志》颜师古言汉武有怀创造,询于捂绅,言论纷然,终无定据,乃立于汶水之上而宗祀焉。孝成之代,表行城南,虽有其文,厥功靡立。平帝元始四年,大议营创。是长安先无明堂,《黄图》所言误也。
光绪戊寅(一八七八)二月二十六日
△隋书(唐魏徽等)
夜阅《隋书》。《隋书》之《诚节传》,即《忠节传》也。此必本王劭《隋书》因避文帝父忠之讳而立此目,唐代不应仍避隋讳,此魏徵辈之失检。其中如《皇甫诞传》云,以无逸诚义之后,诚义即忠义也。《何妥传》云:若信有此言,则威不从训,是其不孝;若无此言,面欺陛下,是其不诚。不诚不孝,何以事君?不诚皆即不忠也。此类甚多,不可枚举。
宋子京《新唐书》荆┋诏令表奏骈俪之作,诚为过当,然自晋宋齐梁以下诸史,繁文浮恬,叠矩重规,饰伪崇诬,良为可厌。《隋书》稍加简择,较有体裁。其传论诸篇,虽承用偶俪,而辞意质直,杀而不繁,此房魏诸公浮华渐扫,其功不可没也。如《文四子传论》云:慎子有言曰,一兔走街,百人逐之。积兔于市,过者不顾,岂其无欲哉?分定故也。房陵分定久矣,高祖一朝易之,开逆乱之源,长觊觎之望。又云:自古废嫡立庶,覆族倾宗者多矣,考其乱亡之祸,未若有隋之酷。《诗》曰: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后之有国有家者,可不深戒哉。此等名言法戒,不愧良史。自宋以后,奉敕修史之臣,不敢为此言矣。又杨玄感等传论,发挥隋氏兴亡之由,其辞甚美。又云:隋之得失存亡,大较与秦相类。始皇并吞六国,高祖统一九州;二世虐用威刑,炀帝肆行猜毒;皆祸起于群盗,而身殒于匹夫,原始要终,若合符契矣。亦名论也。
同治壬申(一八七二)十月初十日
校《隋书》、《音乐志》及牛宏郑译何妥传。据《音乐志》下卷,牛里仁等议乐,引《东观书》马防得,大予丞(案今本误作太子丞。)鲍邺等上作乐事,凡一百八十二言。(一字为一言。)今《东观记》辑本,止防上言圣人作乐云云五十四言,而《后汉书》、《马防傅》,惟是冬始施行十二月迎气乐防所上也一语。又引《顺帝纪》云,阳嘉二年冬十月庚午至作乐器如旧典,共四十九言,而今本《东观记》乃无一字,知掇拾遣落,盖亦多矣。《马防传》云云,《续汉书》、《律历志注》引作薛莹书,其文牧《隋志》尤详而微异,知里仁等所引实出《东观记》也。薛莹晋散骑常侍,撰《后汉记》一百卷,见《隋唐志》。
光绪己卯(一八七九)九月二十日
两日校《隋书》、《地理志》一卷。此志于小注分述梁陈齐周四代沿革,谒脱弥甚。钱竹汀氏《隋书考异》,于此志订正最多,然尚不及十之四。余复参考各书,为之补订,计两卷中不下三十余条,亦未能尽正也。
光绪庚辰(一八八○)二月初六日
校《隋书》、《礼仪志》。其《礼仪》一,言隋代夏全之日祭皂地只,从祀有神州迎州冀州戎州拾州柱州营州咸州阳州九州,又云神州东南方,迎州南方,冀州戎州西南方,拾州西方,柱州西北方,营州北方,咸州东北方,阳州东方。按《淮南子》、《坠形训》云,何谓九州?东南神州曰农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州曰并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沸州曰成土,东北薄州曰隐土,正东阳州曰申土。《隋志》所言,大略本此,即邹衍所谓大九州也,而其中州名不同者五,拾州盖即台州,《周礼》、《夏官》职方氏《疏》云,自神农以上有大九州柱州迎州神州之等,至黄帝以来,德不及远,惟于神州之内分为九州,此等皆出纬书,其从祀地只实始隋代。(北周始于方丘之外别有神州之坛,以当古之北郊。)《旧唐书》、《礼仪志》一云太宗初,房玄龄等议礼有益于人则祀之,神州者国之所托,余八州则义不相及,近代通祭九州,今除八州等八座,惟祭皇地只及神州,以正祀典。是八州之位,唐初尚存,至高宗永徽中并废神州之祀矣。
又《礼仪》二云,春迎灵威仰者,三春之始,万物禀之而生,莫不仰其灵德,服而畏之也。夏迎赤嫖怒者,火色嫖怒,其灵炎,至明盛也。秋迎白招拒者,招集、拒大也,言秋时集成万物,其功大也。冬迎叶光纪者,叶拾、光华,纪法也,言冬时收拾光华之色,伏而藏之,皆有法也。中迎含枢纽者,含容也,枢机有开阖之义,纽者结也,言士德之帝,能含容万物,开阖有时、纽结有法也。此五帝之号,皆以其德而名焉。案五帝之名,出《春秋纬》、《文惧钩》,郑君《周礼》、《小宗伯》注首称之,惟叶字作汁。此云叶拾也,叶汁皆从十得声,古音本同,故以拾为训。拒训为大,则拒乃钜之借。《礼记》、《曲礼正义》引作矩,亦借字也。《曲礼正义》、《周礼》、《天官》掌次《疏》及《大宗伯疏》,皆云本《文耀钩》。惟隋萧吉《五行大义》谓出《河圆》,盖《易纬》、《河图》、《括地象》亦有此文,其义训则惟此志有之,虽所释亦近望文生义,要之五帝之名不过如《尔雅》岁阳岁名月阳月名之比,有此古称,非同名号,故掌次疏赤嫖怒作赤奋若,尤为显证。宋以后人不知古义,以纬书为怪诞,妄诋郑君,亦夏虫之见矣。
二月初八日
△南史(唐李延寿)
阅《南史》齐豫章文献王嶷等诸王传。自来宗藩之祸,无过于萧齐,而贤王之多,亦无过于萧齐,天道瞢昧,殊不可解。顾文献尤朱邸之表率,而身极富贵,殁备哀荣,子孙多才俊,皆见免危世,显用异代,虽以子恪之疑,犹被原赦,是亦为善之报矣。竟陵文宣王于武帝诸子,最称贤哲,以王融事见疑郁林,忧愤早卒,读史者咸以为惜。顾竟陵文弱,使稍假以年,必不能止宣城之篡,其优柔寡决,必将与鄱阳同败,得以先时令终,可谓天幸。明帝之肆虐,皆竞陵成之,太阿授人,自湛其族。史讥其当断不断,信哉。(按此段书眉补记:《齐书》成于萧子显,子显即豫章王之子,故为其父传,备极美辞,而诸王亦多致褒饰。《南史》则皆本《齐书》耳。)
咸丰庚申(一八六○)九月二十四日
阅《南史》、《陈郡袁氏传》一卷。袁氏虽以忠节名,然淑之死,殊不足重。顗之起事虽正,原心可诛。直以妄庸,自取夷灭,与孔觊不可同年语矣。昂初为齐守而尽诚梁世,宪身劝后主而受官隋朝,皆不得云岁寒之节。泌至先降侯景而终委身陈氏,乃文帝亦深义之,盖六朝人固不识有纲常者矣。当日王谢至望易姓以迁阶级,故袁氏遂为世所希。以人物论,粲与昂庶其杰也。
咸丰庚申(一八六○)九月二十五日偶阅《南史》,劄记三事:
李氏好述神怪,自是史家一病。即如吴兴项羽神据郡厅事一事,自《孔季恭传》载之以后,而萧惠明萧惠基及从子琛三人传中,皆言其为吴兴太守项羽神事,琛传所载罢祠牛及著履登厅事,又与季恭传相同。疑有一事分载两人之误。此等琐诡,偶一见之,以广异闻,未为不可,乃屡出迭见,述之不已,殊属可厌。
自晋武帝徙扬州刺史治所于建业,元帝东渡即建康为都,(以愍帝讳业,改为建康,南史皆称建邺,不知何据?)遂以扬州刺史为诸州统帅,多以上相领之,六朝皆然。惟宋孝武大明二年,以荧惑守南斗,乃移扬州于会稽,废西州,依古制立王畿,刺史徙镇浙东,见沈怀文等传。此乃都会改易一大事,未数年罢。后梁武帝复升会稽为东扬州,则建邺仍置扬州,故加东字以别之,与此不同。《颜竣传》出为东扬州刺史,正大明时新移会稽之扬州,其时别无扬州,本无东扬之称,史家欲别于建邺,故亦加东字耳。自来读史者多不明晓,特表出之。
六朝建业既置扬州刺史,复置丹阳尹,此犹东汉之既置司隶校尉,部河南河内河东弘农京兆冯翊扶风七郡,复置河南尹,皆治雒阳也。咸丰辛酉(一八六一)五月十九日
加朱《齐高帝武帝纪》一卷。《齐高帝纪》后缕述符瑞凡一千一百三十四字,附会无理,甚为可厌,此皆萧子显本书所无者。又《海陵王纪》后,言先是武帝立禅灵寺于都下,当世以为壮观,天意若曰:禅者禅也,灵者神明之目,汉文帝晏驾而鼎业倾移也云云。殊不可解。钱竹汀《廿二史考异》曰:汉字误,文帝谓文惠太子。按此语终与上文不贯。且文惠未尝为天子,不宜称晏驾,《南史》他处未有以文帝称文惠者。况文惠卒于武帝之前,亦不得谓晏驾而鼎业倾移。考《南齐书》、《五行志》云:“世祖起禅灵寺初成,百姓纵观。或曰禅者授也,灵非美名,所授必不得其人。后太孙立见废也。”语甚明晰,延寿殆本此而妄改者。北雍板虽较南雍及汲板为优,然讹夺尚不少,惜未得官本校之。
同治癸亥(一八六三)二月二十日
《南齐书》及《南史》、《东昏侯纪》,“帝于殿内骑马,从凤庄门入微明门,马被银莲叶,具装皑杂羽孔翠,寄生,逐马左右卫从”云云,寄生二字殊不可解。按前有云教黄门五六十人为骑客,义选营署无赖小人善走者为逐马,左右数百人常以自随。(南史逐马下有鹰犬二字,南齐书无之。案此乃南史涉下有鹰犬队主媒翳队宇而误。)疑此处寄生为骑客之误。具装钟杂羽孔翠七字,指东昏衣饰而言。
二月二十二日
加朱《南史》、《梁武帝纪》上卷,复正得《宋武帝纪》误三条,别有稿。兹录其一云:宋武九锡文末云:置宋国侍中黄门侍郎尚书左丞相大使奉迎。九文历代大略相同,惟此数语他处所无。王氏《十七史商榷》云:“左丞相大使奉迎七字不可解。《宋书》作左丞郎随大使奉迎,亦可疑。”案上文已有宋国置丞相以下之语,此处不当复言所置官。况霸府不设尚书,若左丞相左丞郎尤为不伦,当作置宋国侍中、黄门侍郎,尚书左丞,即随大使奉迎。盖是时刘裕方伐姚泓入洛阳,故晋帝为先置侍中黄门侍郎尚书左丞三官,令随大使奉迎。大使者,即所遣持节往授策命之袁湛范太二使也。国相任重,必以私人最亲者为之,非朝廷所敢预命;而侍中等三官,皆传宣近密之职,霸府所必有,而其位不尊。时刘穆之以裕之亲信掌太尉留府事,故可先择人充之,即令随使往迎宋公也。《宋书》既误即为郎,《南史》又转讹为相,又少一随字,遂不可解耳。
二月二十四日
加朱《南史》王镇恶朱龄石(弟超石。)毛修之(孙惠素。)傅弘之朱修之王玄谟(子瞻,从弟玄象玄载玄貌。)传一卷。毛修之传末叙在魏与朱修之问答事,全学《汉书》、《李陵传》,而笔力衰茶,全无生气,可谓寿光之步。玄谟虽自宋武霸府入仕,而生平建坚,俱在元嘉以后,与镇恶等同列,殊为不伦。
二月二十五日
夜读《南史》、《孝义传》。书郭原平传后云:长恭至行高义,辉映史册,读之如见三代鼎彝,敬爱抚摩,不能释手。乃翠籍既著吾郡,《南史》又非僻书,而越士罕道其名,萧山亦迷所处。迄今谈永兴风迹者,许询舍宅之寺,江郎梦笔之桥,附会侈张,流连歌咏,揭碑表里,常若不遑,而独枫郭氏孝行之居,无有咨访者。夸流寓之风华,昧本贯之美,问引船之埭,莫辨部门;溯运瓜之湖,并迷渎水,岂非文采之浮名易传,懿实之庸行易没,虽有佳传,鲜肯究寻乎?至于义行严门,山脍光哲,连缀郭传,并生元嘉,而世期姓名,亦无知者,是可既已。长恭禀承贤父,孝实因家,然世通瘗儿,事乖伦理,而迹既类巨,事又仝前,不应一族之中,两见惊人之举。疑巨之行事,不见《汉书》,刘向孝子之圆,既为赝作,干宝搜神之记,尤出无稽,虽今古艳称,实繇附托。(汉人郭巨埋儿事,仅见搜神记及太平御览所引刘向孝子图。)若长恭者,佣食养亲,独力营墓,皆秉彝典,不越常闻。乃至恐裸耕之慢墓,倍价卖田;念家世之蒙旌,大丧恸哭。而三农之月,束带以向亲,五日之临,麦锌以给食,深达忠孝之礼,有过经儒所为,出于颛旷,真非恒理。惟因宅上之种竹,惧盗者之坠沟,立桥令通,采笋置外,既邻矫激,又近专愚,贤者之过,非可垂范者耳。
同治甲子(一八六四)十一月十二日
阅《南史》,徐勉《戒子书》曰:释氏之教,以财物谓之外命,外典亦称何以聚人曰财。六朝崇尚佛教,以旁行书为内典,以儒书为外典,故此引《易系辞传》而曰外典也。
六朝忠臣当以袁粲为首,而粲初为侍中领射声校尉时,以纳山阴人丁承文货,举为会稽郡孝廉,坐免官。篮簋不饬,贤者不免,所谓小德出入可也。
《宗殷传》,宗军人串瞰厅食,此串字最古。串即毋之隶变,《毛诗》串夷载路,《传》曰。串习,是串为掼。《说文》掼习也,引《春秋传》曰掼渎鬼神,今《左传》作贯渎鬼神。《孟子》我不贯与小人乘,亦假贯作损,是古串贯损通用也。《诗》、《郑笺》谓串夷即混夷,而《帛》之混夷脱矣,《毛诗》亦正作混。混音昆,昆串一声之转也。今俗训习者作惯,非。
六朝惟散骑常侍散骑侍郎有员外官,以常侍得珥貂,故置员外官,以宠朝臣之未得为常侍者。当侍既置员外,故侍郎因之,此皆虚授,不事事也。又有通直散骑常侍,则入直事事矣,而尚非真除,盖有应得常侍而资浅者,始以授之。侍中珥貂,较常侍更华要,选朝臣高资有文学而兼风貌者为之。宋孝武选王或谢庄阮韬何偃,皆以风貌。齐明帝欲用陆慧晓为侍中,以形短小而止,是也。亦有侍中夹侍,庾呆之为侍中夹侍,柳世隆谓齐武帝曰:庾呆之为蝉冕所映,弥觉华采,陛下故当与其即真,王俭不可而止。夹侍者,犹常侍之通直,唐所谓襄行,今之学习行走是也。
东晋宋齐,扬州刺史皆宰相之兼职,梁代虽多以亲王为之,选授隆重,然非宰相之任矣,故称曰监州,不径名刺史。如萧景孔休源,皆以将军监扬州是也,盖已与诸州刺史无大异。而寄任甚颛,得预机密,故憬以近属而谓之越授,休源至有兼天子之称矣。
六朝以尚书仆射为宰相,称曰执法,执法者,犹言执政也,非中执法之谓。沈文季问单景儁,右执法有人否?齐明帝遂以为右仆射,王晏戏呼为吴兴仆射。文季曰:琅邪执法,似不出卿门。又朱异卒,梁武帝议赠官,或言异平生望得执法,乃赠尚书右仆射,是也。然中书通事舍人之职,内综机务,实执国柄,殆与唐代翰林学士号内相者同,惟多以杂流居之,又近汉之中书令。
六朝重北人而轻南士,故邱灵鞠欲掘顾荣冢,谓其引诸伧渡江妨涂辙也。王谢袁褚江何诸族,子弟出身,便官秘著,王谢尤甚。即人材极凡劣者,亦必至大中大夫,而南士高门,如吴郡之陆之顾之张,吴兴之忱,会稽之孔,举解得官,不过军府州郡行佐书记,及王国侍郎常侍之属,他或释褐奉朝请,或召为国子生,惟张稷起家著作佐郎,稷子嵊亦起家秘书郎,此南士之仅见者。余或为功曹从事史,如贺琛朱异,虽非望胄,亦是清门,而皆为此职。其历官也,中原高胄,至不屑为台郎。《王筠传》,为尚书殿中郎,王氏过江以来,未有居郎署者。或劝不就,筠曰:陆平原东南之秀,王文度独步江东,吾得比踪昔人,何所多恨!《江智深传》,元嘉末,除尚书库部郎,时高流官序,不为台郎,智深门孤援寡,独有此选,意甚不悦,固辞不拜。王弘王昙首一门,至不屑为御史中丞。《王僧虔传》,言王氏分枝居乌衣者,位望稍减。僧虔为御史中丞,曰:此是乌衣诸郎坐处,我亦可试为耳,甲族由来多不居宪台也。按《王淮之传》,准之除御史中丞,自曾祖彪之至准之,四世居此职。准之尝作五言诗,范泰嘲之曰:卿唯解弹事耳!僧虔所指乌衣诸郎,盖即准之家也。考南朝王氏,惟导之后最贵,导之后又以出于殉者为最。弘与昙首,皆殉之子,仍世台司,位望第一。王诞王惠两支,皆出于导子恬,宰相国戚,亦相继于世。而诞从孙奂传云:奂出继从祖仆射球,诸兄出身王国常侍,而奂起身著作佐郎。颜延之抚其背曰:阿奴始免寒士。按奂曾祖穆,为晋司徒谧之兄;祖僧朗,宋尚书右仆射;叔父景文,尚书左仆射,扬州刺史;而所继祖球,即谧之子,球又继为宰相,乃已不免寒士之称,兄弟至为王国官,不能逮殉后一支矣。若王敬弘王镇之王弘之三支,出于导从弟庾,王准之一支出于导从弟彬,胄望又在诞惠之下。《到捣传》云,王晏既贵,雅步从容。捣问曰:王散骑复何故尔?晏先为国常侍,转员外散骑侍郎,此二职清华所不为,故以此嘲之,晏即弘之孙也。沈文季亦诮晏曰:琅砑执法,似不出卿门。然晏从祖敬弘,为宋尚书仆射尚书令、开府仪同三司,从父昙生,官亦至吏部尚书太常卿,家门亦甚盛,而在王氏中,已为乙族矣。出身之美,秘著以外,推扬徐二州迎主簿。《徐勉传》,旧扬徐首迎主簿,尽选国华,中正取勉子崧充南徐选首。梁武帝敕勉曰:卿寒士而子与王志子同迎,偃王以来,未之有也。然甲族已多不肯就,南士则以此为首选。其官至仆射者,沈文季沈约张稷张充沈君理陆缮等不过数人。其联姻帝室者,惟陈文帝后主两沈皇后,皆吴兴人。后主沈后父君理,为武帝女会稽穆公主。然文帝娶沈后,在梁世时,文帝犹未贵达。君理之尚公主,亦在武帝镇南徐时。其登台司者,惟沈庆之章昭达,又皆是武人。(章昭达,吴兴武康人,与陈文帝有旧,以武功至开府仪同三司,宣帝时进位司空。)其几得仆射而仍失者,孔靖(即孔季恭。)屡授屡固辞:孔奂已草诏,仍不行;张绪为王俭所沮;余无闻焉。《张率传》,梁武帝谓率曰:秘书丞天下清官,东南望胄,未有为主者,今以相处。则南人之难得清职可知。吾越仕宦最显者,惟孔靖孔奂孔休源,然皆不至台司执法。次则孔灵符孔诱之孔懈之孔觊孔稚圭虞琮孔范,皆至八坐。虞玩之贺瑁┳登至九卿。其得封爵者,惟戴僧静永兴人,封建昌县侯;王琳山阴人,封建甯县侯,俱以军功。戴法兴山阴人,以近幸得封吴昌县男而已。
六朝称吏部郎为通贵,其选授甚重,较他曹郎远甚。按《南史》,有以御史中丞迁者,庾杲之王思远;有以侍中迁者,张绪;有以中书侍郎骁卫将军迁者,江智深;有以郡守行州事迁者,谢陆慧晓;有以少府卿迁者,王僧孺。(僧孺由御史中丞迁少府卿。)而王思远且上表固让,谢至于三让。传言中书疑官未及让,以问沈约。约曰:宋元嘉中,范煜让吏部,朱修之让黄门,蔡兴宗让中书,(黄门中书皆谓侍朗。)垃三表诏答。王蓝田刘安西垃贵重,初自不让。谢吏部今授超阶,让别有意,而王锡以公主子,才名甚盛,年二十四,迁吏部郎,不敢拜,其华要可知矣。
尚书左丞为纠辖之职,而资秩甚轻。贺琛为尚书左丞,加员外散骑常侍,旧尚书南坐无貂,貂自琛始。何修之为尚书左丞,卒。故事,左丞无赠官者,特诏赠黄门侍郎,儒者荣之。此皆在梁武帝时,为优儒之特血。
六朝人拜官,不特避家讳,父终此官者,亦不肯拜。谢举为太子詹事,以父满终此官,累表乞改。王俭为侍中,以父僧绰终此职,固让。陆缮两拜御史中丞,皆以父任所终,固辞。此事唐以后无闻矣。
南朝颇重山阴令。《傅琰传》云:琰为山阴令,著异绩。后已官尚书左丞,齐高帝以山阴狱讼繁积,复以琰为山阴令,后迁益州刺史,古所未有。《顾觊之传》云:山阴剧邑三万户,前后官长,昼夜不得休。觊之御繁以简,自宋世为山阴令者,莫能尚也。《江秉之传》云;为山阴令,人产三万,政事繁扰,讼诉殷积,阶庭常数百人。秉之御繁以简,常得无事。宋世惟顾觊之亦以省务著绩,其余虽政刑修理而未能简事。盖其时会稽为东南列郡之首,尝立为东扬州,而山阴等于京县也。(沈宪传,齐高帝以山阴户众,欲分为两县。)
同治乙丑(一八六五)正月初四日
《孔觊传》,初晋安帝时,散骑常诗选望甚重,与侍中不异,其后职任闲散,用人渐轻。宋孝建三年,孝武欲重其选,于是吏部尚书颜竣以黄门侍郎孔觊司徒右长史王景文应举,既而常侍之选复卑。是则貂脚之名,不待唐代矣。侍中之选,华要日甚。《王峻传》,峻性详稚无趋竞心,尝与谢览约,官至侍中,不复谋进仕。《陆慧晓传》,慧晓已官五兵尚书领右军将军,朝议欲以为侍中,王兖欲以镇南兖州,王莹王志皆曰:侍中弥须英华,方镇犹应有选者。《虞惊传》,惊己为散骑常侍太子右率,齐武帝以惊布衣之旧,从容谓曰:我当令卿复祖业,转侍中,朝廷咸惊其美拜。《胡谐之传》,谐之为都官尚书,齐武帝尝从容谓之曰:江州有几侍中?谐之答曰:近世惟程道惠一人。上曰:当令有二。以语尚书令王俭,俭意更异,乃止。可知其任贵重,亚于宰相,至唐遂为宰相之加官,其积渐轻重,皆非一日也。
王谢子弟,浮华矜躁,服用奢淫,而能仍世贵显者,盖其门风孝友,有过他氏,马粪乌衣,自相师友,家庭之际,雍睦可亲。谢密王微,尤为眉目,三代两汉,如两人者,亦不多得,读其佳传,为之叹想。其余亦多至陆足称,虽改姓易朝,略无忠节,顾不恤国而能恤家,久据膏粱,要非无故。
孔灵符立墅永兴,至三十余里,包带二山。贺琛筑室郊郭间,讲授三礼,学侣三千余人,此皆乡邦盛事,虽雅俗不同,俱堪艳述,惜遗迹所在,未可想寻。
宋武帝之讨桓玄,本欲于山阴起事,孔靖以路远止之。(见孔靖传。)其后宋齐梁之世,以会稽起兵者,孔觊王敬则张彪凡三人,彪梁之忠臣,死有余烈。觊奉寻阳王讨宋明帝,檄召诸郡,仗义执言。敬则以高武旧将,其时齐明帝诛高武子孙殆尽,兴师伐暴,亦为堂堂之举。虽事皆不成,俱足千古,以视据地称叛者,岂真霄壤相悬,所谓吾越乃报警雪耻之邦,非藏垢纳污之地也。
前代人呼江西人为鸡,高新郑见严介溪,有大鸡小鸡之谵,常不解所谓。问之江右人士,亦都不知。按《南史》、《胡谐之传》,谐之豫章南昌人,齐武帝欲奖以贵族盛姻,以谐之家人语侯音不正,乃遣宫内四五人往谐之家教子女语。二年后,帝问诸之曰:卿家人语音正未?答曰:宫人少,臣家人多,非唯不能得正音,遂使宫人顿成语。帝大笑。又范柏年云:胡谐之是何侯狗?(此事南齐书不载。)乃知江西人曰,因误为鸡也。又《顾琛传》,宋世江东贵达者,侩稽孔季恭子灵符、吴兴邱深之及琛,吴音不变,知尔时吴越,乡语本同。
南朝学伍奢父子者两事而皆效。沈庆之被杀,子文叔谓弟文季曰:我能死,尔能报。文叔死,文季挥双刀驰去。萧懿为东昏所害,临死曰:家弟在雍,深为朝廷忧之,后梁武果起兵。又《隋书》、《王颁传》,父僧辩为陈武帝所杀,及隋伐陈,颁自请行,从韩擒虎先锋夜济,灭陈,伐武帝陵,剖棺焚骨,此亦学子胥鞭尸者。李延寿入之《北史》,而《南史》、《僧辩传》末,但云颁少有志节,荆州覆灭,入于魏;《梁书》亦同。窃谓此虽史家限断之法,然颁仕隋,除此一事外,都无表见,宜附于《僧辩传》,以快读者之心。
南朝轻武人。晋桓温之贵重,而谢弈犹呼为老兵;王述亦呼为兵,沈庆之文季父子,一家忠孝,为宋齐间之冠,而褚渊以门第裁之;尝于齐武帝前,言文季有将略,文季讳称将门,因此发怒。宗殷幼时,言欲乘风破万里浪,而其叔少文以为灭我门户也。
正月初五日
何敬容为吏部尚书,诠序明审,为吴郡太守,政为天下第一,固贵戚中之名臣。及为仆射,详悉旧事,勤于簿领,朝旰不休,盖贤相也。《梁书》本传,深致褒美,略无贬辞,但云晋宋以来,宰相皆文义自逸#ù容独勤庶务,为世所嗤鄙。《传赞》引王敬弘身居端右未尝省牒,深以为非。有曰:望白署空,是称清贵;恪勤匪懈,终致鄙俗。又曰:何国礼之识治,见讥薄俗,惜哉!其言最为平允。《南史》既添出拙于忡隶浅于学术通苞苴饷馈等语,又于独勤庶务下加贪怯二字,又增出苟既奇大父亦不小及丙吉、萧何之对;《朱异传》复以敬容与异垃论,谓外朝则敬容,内省则异,操行各异,而俱见幸。(异传云:敬容质无文,以纲维为己任,质殷十字,似非恶语,何得谓之见幸。)观敬容先天而天不违之对,非不知文义者。邴吉之问,即曰有之,亦出偶然之误,不足为口实。至陆任狗父之戏,直是无赖恶薄语,史家何屑载之。敬容言侯景翻覆叛臣,终当乱国;又以简文频讲老庄,谓晋氏祖尚元虚,胡贼遂覆中夏,今东宫复袭此,殆将为戎。其深识远见,高出一时,社稷之臣,庶乎无愧。《南史》谓为不学,极意讥笑,可谓无识。
山阴贺氏,自晋司空循,至孙道力,曾孙损,玄孙场,场子革季,及从子梁太府卿琛,六世以三礼名家,为南土儒宗。而《南史》场传,首载其伯祖道养善卜筮。遇一工歌女人病死,筮之曰此天帝召使歌,俄顷而苏,事极为不伦。李氏好言神鬼,往往可厌,而此事尤荒唐无谓。《梁书》场传,但言祖道力善三《礼》而已。(春秋正义引贺道养云:春贵阳之始,秋取阴之初,是道养亦著经说也。又云:宋太学博士贺道养为杜氏春秋左氏传序作注,又可考见道养官位。)
孔(即孔稚、南史避唐高宗嫌名、去稚字。)《传》,父灵产,事道精笃。过钱唐,于舟中遥拜杜子恭墓,自此至都,东向坐不敢背侧。《南齐书》亦同。按《南史》此下《沈约传》云:钱唐人杜炅字子恭,通灵有道术,东土豪家及都下贵望皆敬事之。灵产此事,本不足载,既欲载之,何不移《沈约传》中数语,入之灵产传中,便觉分晰。今几不详子恭为何人。
东昏潘妃死节事,见《王茂传》,窃谓此宜附见《东昏褚皇后传》下,以显其节。《褚后传》本有帝宠潘妃后不被遇之语;附传甚合。今在茂传,但云潘玉儿,不云潘贵妃,几令读者疑为两人。《梁书》、《王茂传》不载此事,《南齐书》《东昏本纪》但言拜爱姬潘氏为贵妃及为市令一事而已。(茂传云:东昏妃潘玉儿有国色,武帝将留之,以问茂。茂曰:亡齐者此物,留之恐贻外议,帝乃出之。军主田安敢求为妇,玉儿泣曰,昔者见遇时主,今岂下匹非类,死而后已,义不受辱。及见缢,洁美如生,兴出,尉吏俱行非礼。乃以余妃赐茂,亦潘之亚也。)
宋前废帝同产山阴公主淫乱,帝为置面首三十人。而齐东昏《褚后传》云,东昏娶后无宠,谓左右曰:若得如山阴主,无恨矣。山阴主,明帝长女也,后遂与为乱。是宋齐有两山阴主,皆淫乱者。《东昏纪》但云与诸姊妹淫通,不言为山阴主。
《江智深传》云,父僧安,宋太子中庶子,少无名。从兄湛礼敬甚简,智深常以为恨。故宋孝武言江僧安痴人,痴人自相惜,此与袁粲为袁濯儿,口吻如一;以袁濯为扬州秀才早卒也。《通鉴》但言僧安为智深父,而不载少无名云云,则痴人之语不明。
《张绪传》,言卒后赠散骑常侍特进光禄大夫。绪生时已为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矣,宋齐以后赠官与晋以前有别。汉魏晋多有赠本官者,盖赠以本官章服印绶也。宋以后但有加赠,绪乃赠特进耳,而史家率连书之。
齐高帝饷孔灵产白羽扇素隐几,曰君有古人之风,故赠君古人之服。明帝赐傅昭漆合烛盘,曰卿有古人之风,故赐卿古人之物。梁昭明太子赐到杳瓠食器,曰卿有古人之风,故遣卿古人之器。凡三用此语,皆本于《魏志》。太祖以素凭风素凭几赐毛阶,曰君有古人之风,故赐君古人之服,然殊病复沓。《梁书》《傅昭传》;语与此同;《刘杳传》不载瓠食器事;《齐书》、《孔稚传》载灵产此事,但云君性好古故遣君古物。
赠书之事,古今美谈;蔡邕王粲,艳传人口。《南史》中有两事。《王筠传》,沈约每见筠文咨嗟,常谓曰:昔蔡伯喈见王仲宣,称曰王公之孙,吾家书籍!悉当相付。仆虽不敏,请附斯言。《孔奂传》,沛国刘显深相叹美,执其手曰:昔伯喈坟素,悉与仲宣,吾当希彼蔡君,足下无愧王氏。所保书籍,寻以相付。
六朝爱尚辞华,竞相标置,五字之美,袭誉终身。故沈约郊居筑宅,风流所归,斋壁所题,王筠十咏,而刘杳之赞,刘显之诗,并命善书,列之此上。(见王筠刘杳刘显各本传。)他若柳吴兴本叶秋云之句,王融写扇而恐遣;王文海鸟鸣蝉噪之联,刘孺击节而不已。是以声华逾溢,浮藻相高,经术少文,废而不讲。遂至古学坠地,师法尽亡,汉儒醇朴之风,于焉尽变。若王仲宝者,少究《三礼》,尤善《春秋》,既宅台司,兴厉实学;至于钞何承天之《礼论》,存郑康成之《孝经》,(见陆澄傅。)固为一世表仪,诸儒领袖矣。
正月初六日
《南史》言简文子汝南王大封,魏克江陵被害,而《北史》、《萧大圜传》,言大封于江陵未破时偕大圜先充使军前,周保定二年封晋陵县公,钱氏大昕已指其舛误。《梁书》无大封等传,以情事窍之,《北史》是也。大封大圜并使,大圜至长安受官爵,则大封可知。今本《南史》或是因上文诸王连言魏克江陵遇害,故传钞致误。然如《南郡王大连传》云,大连为东扬州刺史,侯景入寇建邺,大连率众四万来赴。及台城没,还东扬州,宋子仙攻之,大连弃城走,追及于信安县,大连犹醉弗之觉,于是三吴悉为贼有。大宝元年,封南郡王,贼遣将赵伯超刘神茂来攻,大连专委部将,留异以城应贼,大连弃走,为贼所获。夫大连先既弃城走,为贼及,何以不即被获,复须贼之来攻。其所守者又是何城?孜《梁书》、《大连传》云,太清元年,出为东扬州刺史。侯景入寇京师,率众四万来赴。及台城没,复还扬州。(扬上脱东字,东扬州者会稽也。)三年,会山贼田领群聚党数千来攻,大连命中兵参军张彪击斩之。大宝元年,封为南郡王。景仍遣其将赵伯超刘神茂来讨,大连设备以待之。会将留异以城应贼,隆弃城走,至信安,为贼所获。是大宝以前,大连仍镇会稽,无宋子仙来攻之事。至留异以城降贼,始走至信安,《南史》误分一事为二。又《南史》于简文诸子为元帝改封者,皆以后之封号为目。《大圜传》言元帝改封晋熙郡王,而《南史》仍书乐良王,大圜独标其始封,亦不画一。
光绪丁丑(一八七七)十月二十五日
阅《南史》、《隐逸》、《刘凝之传》云,人尝认所著屐,笑曰:仆著已败,令家中觅新者偿君。案《宋书》败作故,偿作备,备,即今之赔字也。皆以《宋书》为优,故字与新对。
己卯(一八七九)二月初九日